海納百川,以成其大。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戰(zhàn)略物資,必須主要依靠我國自己的資源和自身力量來解決,但確保糧食安全、端穩(wěn)中國飯碗,并不意味著要排斥正常的國際糧食貿易。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善于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這既是出于國內外環(huán)境日趨復雜、不穩(wěn)定性和不確定性因素增加背景下確保糧食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構建新發(fā)展格局在糧食安全領域的應有之義。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么要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是我們的糧食不夠吃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事實上,我國口糧自給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給率在95%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480多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那么,既然糧食夠吃,我們?yōu)槭裁催€要特意強調“兩個市場”?單靠國內市場不行嗎?其實,糧食夠不夠吃、要不要進口,不僅僅是一道數量上加加減減的算術題,更是一道涉及可持續(xù)發(fā)展和滿足多元消費需求等多重因素的綜合題,需要統(tǒng)籌地看、辯證地看。
首先,在看待糧食供給來源時,要有全局的視角、統(tǒng)籌的觀念。從吃飽到吃好,我們的消費結構還在不斷升級,不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口糧,對肉蛋奶等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飼料用糧需求自然也會隨之增加,因此糧食等主要農產品需求仍然呈剛性增長的態(tài)勢,緊平衡的格局將長期存在,這也讓農業(yè)資源環(huán)境承受著巨大壓力。在此背景下,適度進口大豆等部分糧食品種,可以彌補國內糧食結構性短缺問題,優(yōu)化國內糧食供給結構,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說,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失為拓寬確保糧食安全路徑、增強穩(wěn)產保供確定性的一種有效舉措。
不過,這并不是說國內糧食生產可以歇歇腳、松口氣了,還要辯證地看待糧食進口。之所以強調“兩個”市場,而非某個單一的市場,其實就是要避免陷入一種誤區(qū):國內糧食生產夠不夠不重要,多進口些就行了。事實上,當前全球糧食安全形勢嚴峻復雜。過去幾年,我們鮮明地感受到了地緣政治沖突給全球糧食供應鏈帶來的震動,能源價格波動通過農業(yè)生產要素市場傳導到農產品市場,氣候變化影響農作物收成,多國出臺糧食出口限制措施……這些都讓全球糧食供應有了更多不穩(wěn)定性,也恰是我們在考慮糧食進口時所要面對的不確定性,如果天真地將14億多人的飯碗寄托于國際市場,就會誤大局、誤大事。正因如此,總書記才會反復強調:“我們要善于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但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應能力必須牢靠地建立在我們自己身上。”
因此,要進一步提升我國糧食供應的韌性和穩(wěn)定性,既要立足國內,堅守“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zhàn)略底線,把根基扎實扎牢,也要用好國際市場,適度進口,并加快農業(yè)走出去步伐。
具體來說,首先要知己知彼,就是總書記所說的:“首先要搞清楚哪些農產品是國內必保的,然后再去搞清楚進口到底進什么、進多少、從哪里進、以什么方式進。”摸清國內糧食生產的家底,把必保的保穩(wěn)當,是我們站穩(wěn)國際糧食市場,保證糧食進口安全,不被“卡脖子”的底氣。在搞清國內市場供求缺口的基礎上,密切關注國際市場動態(tài),方能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在國際市場上找到國內所需要的、合適的糧源。
其次要做大“朋友圈”。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與之相對的,糧食進口絕不能過于依賴個別國家、個別通道。在穩(wěn)定傳統(tǒng)糧源市場和運輸路線的同時,進一步開拓新興糧源市場,降低對單一運輸路線與關鍵節(jié)點的依賴性,加快構建糧食進口多元化格局,增強全球糧食產業(yè)鏈供應鏈管理能力,方能將糧食進口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是要“走出去”。利用國際糧食資源不只直接購買這一條路。我國糧食單產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雜交水稻遠播五大洲近70國,為解決發(fā)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我們完全可以發(fā)揮在糧食生產上的技術優(yōu)勢,依托“一帶一路”等契機,與其他國家開展農業(yè)合作,在全球范圍內完善我國內外聯(lián)通的糧食供應網絡,提升在國際糧食市場上的話語權和定價權。當然,就像總書記提醒的那樣:“到人家那里租地、買地或搞合作開發(fā),也絕非易事。”推動農業(yè)“走出去”,要建立在細致分析研究、充分研判風險、做足應對措施的基礎上,方可避免陷入被動。
最后,還要注意把握好進口規(guī)模和節(jié)奏。供需關系是市場經濟中最基本的經濟關系之一,短期內進口多了,勢必會沖擊國內生產,從而影響農民就業(yè)和增收,甚至影響大局的穩(wěn)定。這并非危言聳聽。受烏克蘭危機影響,過去一年,大量享受免稅待遇的烏克蘭農產品涌入東歐國家,為了合理安排糧倉的使用,部分糧食在當地市場上銷售,影響當地糧價和農民收入,引發(fā)了當地農民抗議,給當地政府造成不小的壓力,需要引以為鑒。
糧倉系國脈,民心定乾坤。我們雖然強調市場作用,但糧食從來不只是經濟上的事情。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不管是哪種市場、哪種資源,只有統(tǒng)一在“以我為主”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為我所用”,在應對各種外部風險挑戰(zhàn)時,“任憑風浪起,穩(wěn)坐釣魚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