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管道一層層向空中延伸,奶油生菜生長其中,綠油油一片,行走其間仿佛置身“空中菜園”。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qū)的武漢維農種苗有限公司大棚內,立體管道水培種植模式讓蔬菜種植從地面向空中延伸,3月中旬種下的奶油生菜即將迎來采摘。
立體管道水培種植模式讓蔬菜種植從地面向空中延伸
走進大棚,高約3米的立體管道水培架錯落有致地排列,每層管道上都開有用于種苗栽培的小孔,這些小孔以40厘米為間距排列。一塊方形海綿包裹著生菜種苗,被放置于小孔內,管道內只聽見嘩嘩的流水聲,里面流淌的正是生菜生長所需的營養(yǎng)液。
“一個立體管道水培架共有8層管道,通過相互連通的回水管道,可以讓營養(yǎng)液送到每一層的栽培孔,為蔬菜輸送營養(yǎng)。”武漢維農種苗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舒玉霞介紹,管道內安裝有自動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每隔一段時間,營養(yǎng)液便會回到母罐,進行酸堿值等參數檢測,完成營養(yǎng)補充后再送回管道,保證蔬菜生長所需營養(yǎng)。
隨機從栽培小孔中取出一株生菜,可以看到生菜根部的最底端被營養(yǎng)液浸泡。舒玉霞說,這是淺液栽培技術,營養(yǎng)液并不會浸滿管道,而是位于管道直徑的約三分之一處,這種栽培方式讓營養(yǎng)液不易固氮,更容易被蔬菜根系吸收。用海綿包裹住種苗,則是為了防止過小的種苗在小孔中無法站立。
目前立體栽培大廳種植地面積約5畝,一次性種植葉菜約7萬株。與傳統(tǒng)種植模式相比,立體管道水培種植不受地理位置、土壤質量等因素影響制約,不但節(jié)約空間,而且生產效率高,非常適合種植快生菜。
舒玉霞算了一筆賬,傳統(tǒng)露天種植,一畝地(約667平方米)一茬可收500斤葉菜,每平方米可收凈葉菜不足一斤;立體栽培模式下,每平方米一茬可采收8斤凈葉菜,是傳統(tǒng)種植模式的8倍多。未來,隨著管道加高,產量還將持續(xù)增加。
此外,立體管道水培種植模式還搭配著大棚內的自動遮光降溫以及循環(huán)風扇系統(tǒng),保證大棚內溫度始終在葉菜適宜生長的20至25攝氏度。這樣,大棚內全年最高可完成10茬葉菜種植,實現70萬株快生菜的供應。
在大棚內,長江日報記者還看到了正在試驗中的如水車般的滾筒式栽培模式以及呈階梯狀的基質管道栽培模式,臺灣枸杞正在通過這種模式進行試種。
東西湖區(qū)農投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年前,包括立體管道水培種植模式在內的三種栽培設施完成了硬件改造,年后開始了試種植。這些現代設施農業(yè),克服了傳統(tǒng)農業(yè)靠天吃飯的不確定性,也緩解了土地緊張的問題,模式成熟后,計劃在全區(qū)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