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春耕雖未開始,但吉林省榆樹市保壽鎮(zhèn)紅旗村民悅水稻種植合作社的農田里,現代農業(yè)氣息撲面而來。高處的物聯網環(huán)境監(jiān)測設備,地上的灌排管網、綠色植保等現代化農業(yè)設施一應俱全,泥濘的土埂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塑料田埂和硬化水渠。
“以前,這里的土地高低不平、雜亂無章,加上沒有水渠和硬化路,收割機開不進來,土地流轉都沒有種植大戶愿意接收。”紅旗村村民張興海做了對比,伴隨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啟,對田地進行了平整和重新劃分,還硬化了道路,硬化過的水渠又將每塊田地連接在一起,新修的灌渠旱能澆、澇能排,待到春耕時,擰開閥門,水就流到田里了。
談起現在的喜人變化,合作社負責人徐禹慶表示:“過去,春怕旱、夏怕蟲、秋怕澇,冬天水稻秸稈沒處收?,F在,土地肥沃,智能殺蟲、綠色施肥,畝產過千斤,冬天秸稈回地里,年年豐收準沒跑;農田敷設管網,灌溉效率至少提升了一倍。”
廣積糧谷,興修水利,務本興農。高標準農田建設是集農機、農藝、水利等技術于一體的農業(yè)綜合系統(tǒng)工程。
為進一步提升農田設施保障能力,近年來,長春市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zhàn)略,編制印發(fā)了《長春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guī)劃(2021—2030年)》,圍繞田塊整治、土壤改良、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輸配電、農田防護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重點領域,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并提出到2025年建成高標準農田1229.69畝、改造提升86.9萬畝的工作目標。
如今,越來越多的零散地塊通過實施田、土、水、路、林、電、技、管“八位一體”綜合配套建設和“六個結合”工作舉措,變成了“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產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