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三月天,莫問收獲問耕耘。又到了一年耕耘季,而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qū)辛沖街綠山村的道地藥材澤瀉卻迎來豐收季,基地投資建設的自動化烘干廠房正式投入使用,道地藥材通過“訂單農業(yè)”模式全部賣出,烘出新春“開門紅”的“第一爐”。
3月6日一大早,村民黃如英和以往一樣,與附近的好姐們一同來到自家田地,搶抓農時采收澤瀉。黃如英今年有60歲了,是綠山村本地居民,一兒一女也早已成家立業(yè)有了自己的兒女,在城內有份不錯的工作。閑來家中無事,她和老伴只能種種地、打打零工。2021年,村“兩委”引進種植大戶——武漢市新鄉(xiāng)園農業(yè)科技發(fā)展有限責任公司,與綠山村經濟合作社共同成立了武漢市青青苗生態(tài)農業(yè)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因地制宜發(fā)展白前草、澤瀉等中藥材種植產業(yè),村內多數居民將自家的土地流轉出去,黃如英也不例外。
在她看來,每年能在家門口自家田地上勞作,并拿到滿意的報酬,十分難得。“地租出去后,不擔心撂荒了。每天打開家門就有事做,生活充實,身體也健康,還是蠻幸福的。”黃如英說。
“那是我們家的地,現在上面做起了廠房,以后發(fā)揮的作用更大。”和黃如英一樣,村民張際武指著基地新建的廠房,滿臉自豪地說。
近期,到了基地澤瀉藥材收獲的時刻,像黃如英、張際武這樣的村民紛紛前來幫忙搶收。雖然春雨淅淅瀝瀝,寒風凜冽,但青青苗生態(tài)農業(yè)基地卻熱鬧非凡。百畝田地內50多名農戶分工協(xié)作,一字排開,包攬好各自區(qū)域,僅憑一副手套、一把鐮刀,一株株澤瀉被干凈利落拔出、脫泥、裝筐,運往烘干廠房。經過一周的勞作,百畝澤瀉將會盡數收割完畢。
2023年基地啟動建設的藥材分揀倉庫和全自動化智能烘干設備也于今年3月建成,并于當天投入使用,藥材采摘后經過高壓水槍沖洗,投入烘干機房。在全程智能化操作下,自動分析藥材水分含量、室內溫度等,且采用新型燃燒材料,既環(huán)保又保證了藥材的質量。
“今年試種的30畝澤瀉是在一季水稻一季藥材的‘稻藥輪作’模式下,實現了一田雙收。目前預估產量在每畝250公斤,每公斤的市場價格在16元—18元,大概收益在13萬元左右。當天是烘干廠房啟動烘干的第一爐藥材,經檢測藥效、成色都不錯。前期已接到不少藥企的訂單,烘干后將會盡數賣出。”武漢市青青苗生態(tài)農業(yè)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誠說。
據介紹,今年開春以來,隨著基地500畝白錢草、澤瀉等中藥材的相繼豐收,經過烘干技術初加工,通過“訂單農業(yè)”模式實現開門紅。今年基地又在村里流轉300畝土地準備進一步擴大種植規(guī)模,計劃打造涵蓋育種區(qū)、種植區(qū)、科普基地、實驗田、初級加工廠等五大功能區(qū)的生態(tài)農業(yè)園,讓中藥材產業(yè)為鄉(xiāng)村振興添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