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晚稻水稻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在廣東江門臺山市廣海鎮(zhèn)洋渡村激烈展開:廣袤田野里,10臺收割機“你追我趕”,比拼誰能又快又好地將金黃稻谷顆粒歸倉。最終,來自新會的農機手余卓宏奪冠,獲得獎金3000元。
2023年廣東“省市聯(lián)動”(江門市)晚稻水稻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活動在臺山廣海鎮(zhèn)舉辦
廣袤田野里,收割機一字排開,等待一聲令下,比拼誰能又快又好地將金黃稻谷顆粒歸倉
繼去年新會舉辦首場“省市聯(lián)動”水稻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活動以來,省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再次選擇在江門舉辦“省市聯(lián)動”水稻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活動,旨在通過比賽,促進水稻機收減損技術的交流和分享,比拼的不僅是參賽選手的操作規(guī)范、作業(yè)效率和作業(yè)質量,更是水稻減損的效率,弘揚節(jié)糧減損、減損就是增效的意識。
大比武現場,裁判一聲令下宣布“比賽開始”,機器啟動,隆隆作響,一串串低垂飽滿的稻穗稻谷被盡數收入倉中,多余的莖稈從車尾撒出,田間溢滿稻香。參賽的農機選手需要完成0.33畝的水稻收割作業(yè),10位參賽選手平均時間約為2.5分鐘,最快的選手僅僅2分鐘就完成比賽。期間,裁判不僅關注作業(yè)效率,還會考究損失率、割茬高度和漏割情況,如收獲損失率低于2%的得分值占總分數的6成,割茬高度大于18厘米每超過2厘米扣1分。
10位參賽選手平均作業(yè)時間約為2.5分鐘,最快的選手僅僅2分鐘就完成比賽
一串串低垂飽滿的稻穗稻谷被盡數收入倉中,多余的莖稈從車尾撒出,田間溢滿稻香
農機手熟練操作著收割機,猶如一艘大船行駛在稻浪之間
“很開心拿到第一名,做農業(yè)很辛苦,感謝政府部門支持和鼓勵。”余卓宏說,他從事農業(yè)已有20多年了,最早是2004年接觸使用農業(yè)機械的,發(fā)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水稻種植生產全程機械化。
“這些年來,我自己種了600畝田,也和別人合作為其他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每造服務農田超1000畝,為這次拿到第一名積累了不少經驗。”余卓宏說,“比賽的時候,速度第一不是最重要的,我最注意的是顆粒歸倉,對我們農民來說,減損就是增收。”
比賽時,參賽的農機選手需要完成0.33畝的水稻收割作業(yè)
這是一場江門高水平農機操作手減損技能的大比武,也是一場先進農機裝備集中展示、演示秀場。除了水稻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活動,江門還通過水稻機收減損激勵項目帶動、技能培訓、技術指導等多項措施,來提高水稻種植戶減損意識。據測算,2022年江門全市水稻機收損失率平均約2.4%,低于國家標準對全喂入收割機水稻允許總損失率不超過3.5%的水平,減少約3000噸稻谷損失。
裁判正在田間收集取樣區(qū)域的谷粒,測算機收損失率
為保證比賽結果的公平公正,取樣區(qū)域的谷粒需要盡量去除雜質
減損就是增收,降耗即是增效。近年來,江門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zhàn)略,加快推進農業(yè)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yè)升級,以科技創(chuàng)新、機制創(chuàng)新、政策創(chuàng)新為動力,補短板、強弱項、促協(xié)調,推動水稻生產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轉型升級,取得了一定成效。當前,江門全市農機總動力達186萬千瓦,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2.2%,其中機耕率99.98%、機種率75.11%、機收率為99.72%,農機化發(fā)展水平持續(xù)排在全省前列。
圖為獲得一二三等獎的農機手,他們獲得的獎金分別為3000元、2000元、1500元
獲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