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畝青紗帳,遍地玉米香。在公主嶺市雙城堡鎮(zhèn)育林村國俊種植家庭農場,記者看到測產人員及農業(yè)專家根據(jù)地塊分布和玉米長勢情況,選取高、中、低具有代表性的地塊,采取壟測法抽取樣本對玉米進行臨田測產,通過實地測量、現(xiàn)場采收、脫粒、稱重等方式計算玉米畝產量。
“通過對各地選點測產,結合今年全省旱澇災情總體輕于常年,特別是大部分地區(qū)雨水充沛、光熱充足,利于作物生長發(fā)育,預計全省糧食總產將比上年增加30億-40億斤。”省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糧食作物技術科科長胡博自豪地說,僅推行的“水肥一體化+密植”一項增產增效技術就可增產10億斤左右。
為夯實全年糧食生產基礎,今年,我省立足加快推進“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目標實現(xiàn),逐個環(huán)節(jié)安排部署、逐季壓茬推動落實,全力以赴抓好農業(yè)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單產提升行動覆蓋糧食主產縣,奮力奪取糧食豐產豐收,當好國家糧食穩(wěn)產保供“壓艙石”。主要采取了六項措施:
增面積。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親自部署、高位推動,在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省委常委會和省政府常務會等會議上對糧食生產工作作出系統(tǒng)安排,并多次深入產糧大縣進行調研指導。及時下達糧食、大豆和油料播種面積,分別超國家任務418萬畝、3萬畝和0.6萬畝。
建良田。始終強化高標準農田在糧食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堅持高站位推動、高起點謀劃、高質量實施,按照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標準,積極加強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間道路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今年以來,新建高標準農田373.72萬畝,累計建成4703.72萬畝;創(chuàng)建高標準農田示范區(qū)15萬畝,累計達到45萬畝。
推技術。優(yōu)選主導品種105個、主推技術69項,組織各縣市因地制宜、分區(qū)施策,篩選推廣實用技術和適宜品種,努力提高糧食產量。單產提升行動產糧大縣全覆蓋,建設糧油作物高產高效攻關示范區(qū)25個,在2個縣開展玉米單產提升工程40萬畝,新增水肥一體化技術234萬畝,落實“一噴多促”技術1570.5萬畝。
用良種。多措并舉開展種業(yè)振興行動,篩選76個玉米、水稻、大豆品種參加高產競賽,新增高產耐密玉米、高油高產大豆等品種259萬畝,努力挖掘高產品種增產潛力。
防旱澇。入汛以來,受“杜蘇芮”臺風帶來的強降雨天氣影響,舒蘭、榆樹、扶余等縣份的部分地塊遭遇較重洪澇災害,省農業(yè)農村廳聯(lián)合省氣象局、省水利廳、省應急廳進一步加強溝通協(xié)調和信息共享,及時發(fā)布預報預警,指導各地落實防災減災措施。今年,全省新建和修繕農田抗旱灌溉井2.24萬眼,整治農田溝渠1.75萬延長公里,新增可灌溉和排澇面積927萬畝。
強農機。強化高質高效農機及配套農藝推廣應用,水稻拋秧試點面積比上年增長2.6倍,保護性耕作面積擴大到3300萬畝以上,實施秸稈深翻還田+增施有機肥110萬畝,為糧食增產奠定堅實基礎。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目前,全省秋糧已收獲165.3萬畝,大面積收割將在國慶節(jié)期間集中展開,9.1萬臺玉米收割機、水稻收割機蓄勢待發(fā),確保秋后“糧滿倉”。
“今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據(jù)農情調度和專家多點位測產,預測全省糧食總產量在850億斤左右。”省農業(yè)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李德明表示,下一步,省農業(yè)農村廳將實行日調度機制,并加強對各地秋收指導服務,保障糧食顆粒歸倉,為豐收里的中國貢獻一份金燦燦的“吉林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