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加大機插機拋作業(yè)補貼力度。湖南省將促進早稻種植機械化率提升作為今年工作目標,多措并舉抓細抓實早稻機種工作。一是加大機插機拋作業(yè)補貼實施力度,在75個縣市區(qū)實施水稻機插機拋作業(yè)補貼,投入補貼資金1.2億元,計劃全年完成機插機拋秧作業(yè)補貼面積244.5萬畝,帶動水稻機插機拋率提升5個百分點左右。二是大規(guī)模開展早稻集中育秧調研指導,從廳機關、廳直有關單位抽調148名業(yè)務骨干,組成74個調研指導組,對74個早稻生產重點縣開展為期一個半月的“一對一”駐點指導,并將“為機育秧”作為指導重點內容。三是下達早稻集中育秧社會化服務任務,向74個縣下達350萬畝集中育秧社會化服務任務,帶動全省集中育秧1350萬畝。四是為集中育秧提供技術保障,先后印發(fā)《大缽體毯狀苗機插秧育秧技術要點》《精量無盤分層機插秧育秧技術要點》《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規(guī)范》《水稻有序機拋秧育秧技術規(guī)程》。
江西省加大育秧設施裝備支持力度。江西省將水稻機械化育秧中心按成套設施裝備納入農機新產品購置補貼范圍,并將補貼額比例由30%提高到35%。在中央財政資金補貼的基礎上,省級財政安排專項,對改(擴)建的水稻機械化育秧中心給予補助,對農戶購買高速插秧機和有序拋秧機按中央財政補貼額的30%給予累加補貼。目前江西省已建成的38個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和195個水稻機械化育秧中心,今年全部開展早稻育秧,供秧面積預計達230萬畝。同時組建專家團隊,開展水稻大缽體毯狀苗育插秧等水稻機械化種植新技術培訓,并派出6個技術指導組,赴全省各地就水稻機械化育秧中心建設、機械化育插秧技術進行指導和培訓。
廣東省組織早稻機插技能大比武大培訓。3月份以來,廣東省組織“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等農機社會化主體,開展機插技能大比武活動,以賽促訓,為水稻機種技術推廣提供人才支撐。組織機插大培訓,農機、農藝專家深入田間講解機械化播種育秧、插秧及插秧后田間管理等技術,為農戶和機手答疑解惑,提高技術應用質量。省財政計劃新增安排12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提升水稻機種水平,重點建設一批水稻育秧中心,扶持水稻機種薄弱村,打造可復制的區(qū)域水稻機種推廣模式。
廣西自治區(qū)因地制宜推廣多種早稻育秧模式。在丘陵地區(qū)、種植經營規(guī)模較小的區(qū)域,重點推廣簡易大棚育秧或集中育秧分散管理的模式。針對單家獨戶房前屋后育秧難問題,示范推廣庭院溫室小棚育秧模式。在山區(qū)推廣以軟盤拌漿育秧為主、以庭院溫室小棚育秧為輔的模式。今年廣西自治區(qū)將利用農業(yè)生產社會化服務和生產托管項目資金,對水稻主產縣機械化育秧、機械化插(拋)秧等作業(yè)環(huán)節(jié)進行補貼。
安徽省加強水稻育插秧中心建設。“十四五”期間,安徽省計劃水稻主產縣建設480個水稻育插秧中心,從2022年開始每年建設120個。在具體做法上,一是充分調研農戶需求,引進先進適用可靠的育秧設備,進一步完善農機供給和售后服務機制;二是積極爭取財政支持,引導社會投入,推廣安裝溫控能力更強、管理更為方便高效的連棟溫室大棚,改善育秧基礎條件;三是充分利用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開展育插秧社會化服務,通過開展技術培訓和宣傳指導等方式,重點帶動主體提高早稻育秧服務能力。
浙江省積極探索早稻育供秧模式。一是以“一縣三基地”建設為抓手,科學規(guī)劃布局育秧中心建設,解決政府投入、用地等難題。二是積極借鑒日本水稻種植機械化發(fā)展經驗,探索推進“1+N”二段育供秧模式(“1”為工廠化育秧中心、“N”為分布在各地的育秧點),為推廣機械化育插秧夯實基礎。三是積極推進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技術在水稻育秧中心的應用,加強育秧及技術流程集成,降低單位秧盤成本。四是推進水稻區(qū)域農機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充分發(fā)揮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在農業(yè)生產中的作用,帶動提升小農戶機械化生產水平。
貴州省大力推廣水稻機械化移栽。將推廣水稻機械化移栽作為全省提升糧食單產和農機化補短板重點工作,計劃在25個縣開展示范水稻機械化移栽20萬畝,帶動全省機械化移栽100萬畝。省財政安排2000萬元對水稻機種裝備實行累加補貼,按中央財政補貼額的三分之二給予累加補貼。整合農業(yè)生產社會化服務資金對示范區(qū)內機械化移栽實行應用補助,每畝補助100元。按照“廳長包片、處長包縣”將水稻機械化移栽目標任務責任落實到人,做到行政、農機、農藝、合作社人員四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