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曲沃縣吉許村,收割機還在田間勞作,運糧車卻早已等候在路邊。
三臺嶄新的收割機一起在麥田里來回穿梭,路旁拉小麥的車子早已等候在那里。6月15日,曲沃縣史村鎮(zhèn)吉許村76歲的李文義坐在地頭的樹下,聽著《風吹麥浪》,望著一望無際的麥田。放眼望去,風吹麥田、波浪滾滾、千層涌動、鱗光四射,一派豐收景象。半個小時就收割完畢,接著裝車運糧……“趁著天氣晴朗,拉回去就晾曬上。”老李說。
燃燒的六月,麥兒黃了,杏兒熟了……時下,田間地頭到處閃現(xiàn)著忙碌的身影,一臺臺收割機在麥田穿梭,搶收已經成熟的小麥。
近日,記者走進了火熱的夏收現(xiàn)場,感受熱鬧且不一般的夏收場景。
“三夏”生產變遷中的“苦樂”變化
割完了麥子的農民,接下來開始晾曬。等李文義把一袋袋麥粒裝進車里,記者隨著老李一起到他家,把一袋袋小麥倒在院里,均勻地攤開以后,這才松了一口氣。然后坐在院里一顆大杏樹下,開始聊起了“三夏”生產變遷故事。
“以前種地全靠人力,一天忙到晚累得要死,還要看老天爺?shù)?lsquo;臉色’?,F(xiàn)在農業(yè)機械化,省工省力又省時,人不再那么辛苦,受天氣影響也小多啦。”老李說,在沒有收割機械的年代,夏收是個繁雜而又苦累的工程,那個時候的麥子是農民用鐮刀一刀一刀地收割,成捆地摞起來,防止雨水浸泡,然后再慢慢碾打。碾麥場一般都在離村子不太遠,又接近水井的地方。脫粒后把帶著硬殼的麥粒堆在碾麥場上,白天晾曬,晚上人們就睡在碾麥場,等待半夜風起時憑借自然風力,將麥粒與麥殼分離開來。這種繁雜和苦累幾乎要持續(xù)一月之久,到了夏收結束的時候,人們幾乎都累得到了脫皮掉肉的程度。
曾經的“三夏”,因為勞動強度大,跨度時間長,農民都把這個季節(jié)當作一個關口來描述,俗稱“麥口”。如今,隨著機械化的實施,農民只需要在地頭像看風景一樣,就可以完成自家田地里的收獲。“小麥收好之后,我打算用播種機接著種玉米,雖然我70多歲了,種了幾畝多地也感覺不到累,都是機械化的,我在地頭坐著等就行了。”老李說。
夏收從“大忙”到“從容”的幸福場景
從曾經的“烈日當頭、黃金鋪地、老少彎腰”到如今的“‘三夏’大忙變不忙,只見機器難見人”,隨著農業(yè)機械參與到農業(yè)生產中,如今的夏收正在發(fā)生著質的改變。
在晉城市澤州縣周村鎮(zhèn)五行村一片麥田旁,63歲的農民程萬斌背著手,在兒子程家樂的陪伴下眺望遠處隆隆作響的收割機。這幾天,程萬斌腰疼病又犯了,兒子從深圳匆匆趕回來幫父親收麥子。還沒趕到麥地,家里的10畝小麥已經快收完了。
“現(xiàn)在全部機械化,收麥真是用不上人了。”程家樂拿著鐮刀本想收一下機器到不了的邊角地,沒想到收割機一會兒就收得干干凈凈,令他感慨不已。
事實上,無論春耕還是夏收、秋收,當下農田里看到的都是現(xiàn)代化的農機具,“耕、耙、耖”這些老農具都成了稀罕物。
程萬斌還記得,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每到麥收,農村學校還有“麥假”,不少單位和企業(yè)也會放假讓職工回家收麥。
近年來,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60后農民逐漸老去,農村面臨“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提種地、00后從未下過地”的問題。通過大規(guī)模“機器換人”,農業(yè)不僅緩解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而且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
在由南至北的小麥的夏收作業(yè)中,各種農業(yè)機械登場,使得勞動力數(shù)量、勞動強度、勞動時間都大大變小、縮短,搶收搶種的緊張感已經不存在,農機在田地里唱了一出“三夏”大忙亦從容的大戲。
科技興農的田野“風光無限”
6月是收獲的季節(jié),也是種下希望的季節(jié)。短短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河津市僧樓鎮(zhèn)閆家洞村一望無垠的金色麥田已經收割完畢,再過一段時間,取而代之的將是青青的禾苗。伴隨著大型收割機的轟鳴聲,三夏就這樣匆匆地來,匆匆地去??萍嫉倪M步發(fā)展,加快了農業(yè)前行的步伐。
“我家今年一共種了3畝半小麥,要放在過去,我和老伴用鐮刀起早貪黑兩天也收不完,現(xiàn)在喝杯茶的工夫就全部收完了,一畝地的作業(yè)費只需要35元,省時省力更省事。”村民閆建軍說。這得益于我省“智慧農機信息服務管理平臺”及手機APP的運用,高科技幫助當?shù)匕傩占皶r了解農機信息,順利實現(xiàn)了顆粒歸倉。
據(jù)了解,今年我省農機部門還利用“智慧農機信息服務管理平臺”及手機APP及時發(fā)布各地小麥種植面積、收割時間、機具需求數(shù)量以及天氣狀況等信息,幫助機手找活干、農民找機用,引導供需雙方開展訂單服務。
除了互聯(lián)網助農服務,科技種植也成了今年的一大亮點。在夏縣的小麥新品種示范點,種植有12個小麥新品種,通過試種和展示最終篩選出適合當?shù)胤N植的高質量、高產量的小麥新品種,在全縣進行推廣。
夏縣種子管理站站長張海明介紹:連續(xù)五年,他們篩選的品種已經在生產中使用達到10個以上,還引進了富硒、強筋、黑小麥等品種,使小麥生產提質增效。目前,夏縣小麥先進技術和良種覆蓋面均達到100%,科技進步對農業(yè)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5%。
如今勞作在“三夏”,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收獲的喜悅,更多的是由于科技和經濟的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方式的變革所帶來的愉悅和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