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梅是誰?知道她的人,會不約而同地說:“梨樹縣八里廟村的劉大姐啊,現(xiàn)在可是名人了,好日子都上央視新聞了!”不知道她的呢,如果有機會見著她,也會被她的笑吸引——劉大姐的笑,像陽光一樣燦爛,如泉水一般清朗。
“你笑起來真好看!”但凡見過劉大姐的,總會這樣評價她。
愛笑的劉大姐,愛和人嘮嗑兒,嘮孩子,嘮老公,更愛嘮給她帶來好日子的農(nóng)民專業(yè)合作社。
初見
2020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的第一站,就是地處松遼平原腹地的梨樹縣。那天,總書記來到梨樹縣八里廟村盧偉農(nóng)機農(nóng)民專業(yè)合作社,在得知入社農(nóng)戶每公頃土地年純收入可達到萬元以上時,十分高興,提出要積極扶持家庭農(nóng)場、農(nóng)民合作社等新型農(nóng)業(yè)經(jīng)營主體,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專業(yè)合作社模式。
初見58歲的劉淑梅,就是因為她是“帶地入社”的村民代表之一。她將土地轉入盧偉農(nóng)機農(nóng)民專業(yè)合作社后,年收入遠超萬元。
那次采訪劉大姐時,她正在自家院里伺弄那些開得分外嬌艷的花兒。聊到現(xiàn)在的生活,劉大姐驕傲地說:“自打我把地交給了合作社,日子就像這一盆盆鮮花,紅紅火火的。”
一是家里的地不用伺候了,9畝地加分紅年賺1萬多塊;二是從大田里解脫出來后,她和老伴蓋了3棟大棚,沉下心來經(jīng)營,年訂單收入穩(wěn)保6萬元;三是劉大姐騰出工夫,隔三差五去合作社或鎮(zhèn)上打小時工,一年下來還能賺個三五千塊。
記者替劉大姐高興,祝她步步登高,并相約來年再見。
再訪
再見劉淑梅,是7個月后的2021年2月25日。這次見面,劉大姐依然笑口常開,且笑得喜氣洋洋——半年多來,劉大姐又有新收獲!
“去年底,咱們這兒遭遇三場臺風,和其他地塊不同,合作社用‘梨樹模式’耕作,沒出現(xiàn)玉米連片倒伏。那陣子,我經(jīng)常到地里瞅,也和鄰居嘮,大伙兒和我一樣,都慶幸把土地轉給了合作社!”
經(jīng)歷了臺風考驗,合作社一點兒沒減產(chǎn),年終分紅不僅沒受影響,土地的總收入還比去年多了3000塊。最讓老兩口高興的是,轉年過來,兒子和兒媳面點師的一技之長,讓兩人的月收入達到了8000元以上,兒子陳亮還帶出了200多名學徒。
劉大姐房前的大院里,“百姓大舞臺”5個字格外顯眼。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我這文化大院了,他們在這兒又唱又跳的?,F(xiàn)在村里除了幾戶養(yǎng)牛的,村民的土地都轉給合作社了,他們和我一樣,有大把的時間美和浪……”劉大姐哈哈大笑。
暢想
一年之計在于春。新一年,劉大姐一家人都挺有想法的。
——“你看我這大棚里的秧苗,品種多著哩!去年只有豆角、茄子、青椒,今年按著訂單要求,我又增加了西紅柿、芹菜、油麥菜和黃瓜,再過幾天,這苗就可移栽了!”今年63歲的劉淑梅愛人陳樹春,一邊忙碌一遍聊著他的寶貝。
——“前陣子,孩兒他爸做了10個冰車,我們一大家子去了離家3里地的招蘇臺河溜冰。好多人通過朋友圈看到了,他們都特想來。我就想著,可不可以把這里做成村文化大院的素質拓展活動區(qū),招來更多的人。”頓了頓,劉大姐接著說,“這兩年,原來埋了吧汰的招蘇臺河也整治干凈了,里面總能看到成群結隊的魚。到時候再多栽點兒花呀草的,夏天賞景多好!估計能吸引不少游客。”
——“你看這都是我培育的多肉,大概300多盆。我想在新的一年往新型職業(yè)農(nóng)民上使勁兒,搞點兒新花樣。現(xiàn)在我和我媳婦的快手正在‘漲粉兒’階段,等時機成熟了就讓這些多肉登臺亮相。”
劉大姐的兒子陳亮還說了一件高興的事兒——今年7月1日建黨100周年那天,他就轉為正式黨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