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這個村地理位置是三縣交界的地方,在2015年被確定為國家級貧困村,當年有143戶被評定為貧困戶。經過不懈努力,2019年12月6日,我們村所有貧困戶都脫了貧。”市紀委下派黃花城子村第一書記魯明卓如是說。
近日,記者在雙城堡鎮(zhèn)黃花城子村村部的走廊里看到,有這樣兩塊貼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能不少”這句話的下面,是村里脫貧戶的照片。照片里貧困戶滿臉都是幸福的笑意。另一塊貼板是村里以前的照片,和現(xiàn)在形成強烈的反差,讓人感受到這個村子的巨大變化。
“剛來的時候,村里基礎設施欠缺,除了村有主干路外,均是土路,而且多處河流沒有橋梁,雨天泥濘難行。辦公條件簡陋,幾套傷痕累累的桌椅,是村部僅有的家當。”魯明卓說,“當時,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村里的路。一到雨天,土路變成厚厚的泥漿,溝里積水最深的地方到膝蓋。三輪車等小型車輛進不來出不去,老人、小孩、腿腳不好的只能困在屋里。孩子沒人背就上不了學,趕上放學,看著家門回不去。”
2017年8月,魯明卓帶領兩名工作隊員,與全村群眾一道,逐一破解脫貧攻堅難題。2018年底,村里土路全部升級成砂石路和水泥路。目前,已實現(xiàn)戶戶通砂石路,屯屯通水泥路。用村民的話說:“道路暢通,整個村的精氣神都不一樣了。”
“在我看來,真正制約黃花城子村的瓶頸是人心。記得第一次來村開會,召集一下就來了三個人。”魯明卓說:“這不行!只有把這種情況改變了,這個村才能有徹底轉變的希望。”于是,魯明卓自己出錢買了一箱雞蛋,對參會的村民代表進行激勵,每個人給10個雞蛋,就這樣把人聚起來,政策也得以宣傳。隨著做的實事越來越多,后來不需要這樣的激勵,村民也都能主動參加村里的會議。
黃花城子村地勢較高,靠自家打井吃水困難,水質很差。據(jù)衛(wèi)生健康部門檢測,該村含氟量較高。村民高長芳說:“我們村一直缺水,打出來的水不但混濁,而且水垢多,尤其是5組村民都是黃牙。這回可好了,村里打了深水井,水管直接通到家里,一擰水龍頭就有好喝的自來水。”在一旁的村民李富說:“這次不僅能喝上自來水,而且還免費改廁,和城里人一樣,家家都有水沖廁所。”魯明卓協(xié)調有關部門出資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免費為全村546戶村民安裝自來水,安裝室內水沖廁所,極大地改善了村里的生產生活條件。
魯明卓帶領村民將村里3畝閑置土地種植400棵果樹,利用舊教室養(yǎng)殖農村土雞,推廣種植木耳,2019年實現(xiàn)集體資產收益15.97萬元。
他發(fā)動群眾流轉土地300畝,支持瑞宏農業(yè)合作社建成黑土地大豆良種繁育基地,實現(xiàn)年租金收益240萬元。
脫貧戶姜和房屋里外收拾得干干凈凈,妻子劉鳳珍說,丈夫沒生病前家里日子挺好的。后來因為一系列的變故,全家一年收入才1000多元,還得給丈夫買藥,那些日子是怎么過來的,現(xiàn)在都不敢想。我們是趕上了好政策,現(xiàn)在除了種地收入,還有村里的扶貧項目分紅,駐村工作隊還幫忙找銷路、找活干,日子越來越好。
村民張善龍的父親張維生,是村里的貧困戶,因為年紀大了不方便外出打工,張維生和老伴就在自家兩畝地里每年種上土豆,冬儲后開春再出售。今年的大年初二,張維生因病去世,加之受疫情影響,家里留存的2500多公斤土豆沒了銷路。張維生的老伴姜淑榮在家愁得直打轉。了解到張維生家的困難,加之前幾次幫貧困戶代銷過農產品,魯明卓既有經驗又有熱心,于是又揀起了“代購行當”。通過微信群、朋友圈,魯明卓將貧困戶的實際情況發(fā)布出去后,很快就得到了市里很多單位的響應。在魯明卓的“吆喝”下,不到兩天,張維生家的土豆銷售一空。
采訪中記者看到,黃花城子村村民最大的變化,不僅僅是生活的富足,而是人心的改變。貧困戶從得過且過,到主動尋求機會找項目。這里今非昔比,已經從貧困村邁向幸福村,正在奔向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