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
刀床上的切割盤飛速旋轉,半米多高的紫花苜蓿紛紛被卷入割草機內,再從后斗傾瀉而出,一壟一壟地"躺倒"在地。
這樣的1臺割草機1小時可以收割二三十畝苜蓿--在村民們眼中,它是農忙時的好幫手。不過,不說誰也想不到,它們竟然還是一家"農機具博物館"里的展品!
這家農機具博物館準確的名稱是"北京傳統農具與近現代農業(yè)機械展示中心",位于順義區(qū)的順密路東側,是潮白河旅游帶的組成部分之一。
最傳統農具:西漢農具用了兩千年
“絞棍”、“搭腰”、“肚底”、“套包子”、“二齒”、“糞叉”、“耠子”、“大耙”、“土坯模子”、“蓋叉子”……面對這些在城市里根本見不到、甚至在某些經濟發(fā)達的農村地區(qū)也幾乎絕跡的傳統農具,記者詢問最多的話是:這個,干什么用的?怎么用?
北京傳統農具與近現代農業(yè)機械展示中心一共收集展示了300多件農機具。若論起規(guī)模和展陳內容,這里算得上國內農機具博物館的“頭一家”。
“爪鐮是割高粱頭兒的。這么往拇指上一套,一轉彎、一使勁,高粱頭兒就割下來了?!薄笆涨锖螅梢杂眠@個大耙摟點雜草,留著喂牲口?!薄斑@叫躥子,刨老玉米用的。用這個‘鐵齒’先把老玉米劃開幾溜兒,再用手一擰,玉米粒就都掉下來了。”……
看著都有些“眼熟”,但到底怎么用,記者很是困惑。所以,拿起每件傳統農具,展示中心負責人宋俊杰都得比劃著說上好一陣子?!斑@個是犁地用的犁吧?”
“它和犁很相似,但不是犁。農村人管它叫耠子,一般比犁輕些,主要用在中耕除草和播種作溝的時候。”“耠頭有好幾種,分別可以開溝、松土、培土?!瘪氚押婉肓哼B接處塞有幾塊木芯,“用它(木芯)可以調節(jié)耠溝的深淺程度。”
據館里專家說,耠子在西漢時期就有了,依靠人拉或是牲口拉,一直用到上世紀50年代,沿用了兩千年。和“耠子”一樣,很多被展示的傳統農具都擁有千年以上的傳承歷史。所以,別看繩索已被磨損、木料已顯枯朽、鐵器已長銹斑,正是這些傳統農具幫助人們創(chuàng)造出輝煌的中國傳統農業(yè)文明。
最“危險”農機:機器自己在院子里蹦跶
直到上世紀50年代末,中國農業(yè)才告別傳統,開始走向機械化。
中心另一位負責人王立春對館里陳列的一臺錐形脫粒機“情有獨鐘”?!拔?SPAN lang=EN-US>1972年參加工作,就在鐵廠生產這家伙?!崩贤踔钢活^大、另一頭比較小的錐形脫粒機說。
沒有脫粒機以前,收完小麥或者稻子得運到場院里,靠牲口拉著石磙子“壓場”?!跋葧?、后壓、再翻,脫粒的工序得好幾道?!崩贤跽f,“1975年遇著連陰雨天,麥子放場里都發(fā)芽了。打那以后,在順義,脫粒機就用得多了。先開始是絞桿式脫粒機,得先把麥頭鍘下來。后來就是錐形脫粒機,鍘麥頭這一步就省了,把成捆的麥垛往這個口里填,配上揚場機,麥粒從那一邊就出來了?!?SPAN lang=EN-US>
錐形脫粒機的機身上用油漆刷著幾個字:一說二看三合閘?!斑@都是講安全操作的?!崩贤跽f,“這種脫粒機操作有危險,里面的齒輪能把人胳膊卷進去?!?SPAN lang=EN-US>
老王還記得,當時并沒有正規(guī)的農機加工廠,加工設備落后,更沒有平衡測試機?!坝袝r候我們做出來的脫粒機內部齒輪不平衡,一合閘,機器自己都能在院子里‘蹦跶’?!?SPAN lang=EN-US>
“20世紀70年代后期,我們用上了佳木斯生產的‘豐收
等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館里陳列的聯合收割機開始“登場”說明新技術?!笆崭?、脫粒、清選一次完成,”老王說,“從此絕大部分場院農機就漸漸消失了?!?SPAN lang=EN-US>
最先進機器:在硬茬地里直接播種
至于田間農機的變遷,順義區(qū)農機服務中心的閆文龍說,1958年以前,順義就有了從前蘇聯和捷克進口的拖拉機,開始是鏈軌式,后來又有了膠輪式。“剛出現的時候特新鮮,孩子們一個一個地跟在拖拉機后面追。那會兒當個拖拉機手,比現在開大奔可牛氣多啦。”
據順義農機志的記載,1959年國慶,順義農民還開著剛剛引進的國產“鐵牛
“20世紀70年代后,小手扶拖拉機流行了好一陣子,無論是播種還是運輸,作用都很大。”老閆說。
“現在我們用那種拖拉機,馬力大?!崩祥Z用手一指:天津和美國德爾公司合資生產的拖拉機停放了一排。
有了大馬力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農時縮短了一半以上,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十幾歲的事,王立春記得很清楚?!澳菚r真是龍口奪糧啊。學校停課、工廠停工,城里人、解放軍都來到田間地頭參戰(zhàn)三夏。凌晨兩三點鐘,我們小孩子也得起來,跟著大人去地里拔麥子,大人給打成捆,我們捆不動,只能幫著壘起來?!?SPAN lang=EN-US>
如今,順義的600萬畝小麥,使用全區(qū)的200多臺聯合收割機,7至10天就能完活兒。
現代化農業(yè)不僅意味著生產效率的提高,也意味著向生態(tài)、環(huán)保方向的發(fā)展。走到展覽要結束的部分,記者發(fā)現了兩臺墨綠的“大家伙”:一臺小麥免耕播種機,一臺玉米免耕播種機。
“從今年起,北京開始推行保護性耕作,就是耕種時保證土壤不受大面積破壞和攪動。這兩臺進口機器可以在硬茬地上直接播種?!崩贤跽f,“這樣可以改善農田環(huán)境,降低揚塵50%。更高效、更生態(tài),將成為未來農業(yè)的發(fā)展方向?!?SPAN lang=EN-US>